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

《看雪》说课稿

时间:2024-10-18 18:16:16
《看雪》说课稿

《看雪》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看雪》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看雪》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

《看雪》说课稿2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共两课时,我讲的是本课的第2课时。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习本文之前,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习,对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了大致的认识。二年级学生,生字学习、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习的重点,根据儿童已有的认知规律,把实践和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陆统一的思想,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老师在朗读的辅助下,将课堂与课外,文本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对课文情感进行领悟。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从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带领台湾小朋友雪中玩乐”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扮演的活动中读课文,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课文读好。

【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应该把生字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作为重点,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细致阅读,品词析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感情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突破方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师生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朗读领悟文中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多读课文,搜集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

3、配乐朗 ……此处隐藏13980个字……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四)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六)、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看雪》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看雪》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